发布时间:2025-10-09
近期,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来势汹汹,以超强台风级别的强大威力直扑我国沿海地区,其能量之惊人,给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带来强劲风雨,且致灾风险高。在这场与台风的赛跑中,全媒体业务中心迅速启动灾害报道机制,开展硬核行动,特派出2路追风小队奔赴广东,深入台风影响一线,以“逆行者”姿态全力追踪“桦加沙”,国省联动、台网直播,全方位为公众带来最及时、最权威、最专业的台风动态解读,有效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提前部署 追风小队锁定台风登陆地
面对“桦加沙”的逼近,全媒体业务中心提前组织开展媒体策划会、追风沟通会,特派出2路追风小队奔赴台风影响最核心区域:广东阳江海陵岛(高宇安、杨旸、符海霄、刘小菲)、湛江茂名(胡晓丹、林楠、华祥、项梓伦),深入台风影响一线,直击台风第一现场。同时在装备上做好了充分准备,除了LiveU,还准备了手机、OSMO等多套防水运动拍摄设备全程保障直播,丰富现场素材回传。
报道期间,追风前方小队每日实时回传现场画面,后方则高效协同对第一手现场素材进行快速整合、精编与深度加工,兼具信息的时效性和强烈的产品思维,从封面设计到背景音乐,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将复杂的台风现场转化为直观且富有冲击力的短视频产品。其中每日制作的追风VLOG日记形成系列,以“温情”基调及极具现场感的叙事方式,引发网友共鸣。这种“有温度”的专业报道,不仅让抽象的气象服务变得可知可感,更将中国天气品牌形象从信息发布者升华为公众身边的陪伴者与守护者,极大地增强了用户对品牌的好感度与情感连接。
另外,每日根据台风进程及前方追风小队情况,紧锣密鼓地召开密集式、分阶段性的报道讨论,规划追风路线和调整报道策略。针对登陆地点反复研讨,判断海陵岛可能成为登陆地点,果断在封岛前冲上海陵岛,成为岛上唯一一路直播报道力量。此次追风小队成功实现了对台风登陆地点的一线追踪与现场直击,得益于追风小队在前线获取的宝贵实地数据与信息支撑,更关键的是依托气象分析师对天气形势与背后复杂物理机理的精准研判。
在台风直播报道中,导播团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了高效的现场制作与指挥中轴,实现了多路信号的稳定切换与秒级相应,并通过镜头语言精准设计,将复杂的防灾信息转化为直观有力的视听语言,充分体现了其在重大灾害性天气直播中卓越的制播水准。
9月24日17时前后,“桦加沙”以台风级别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一带沿海登陆。其中一路追风小队恰好拍摄下了台风眼附近的“真实场景”——用镜头捕捉队员在狂风暴雨中弯腰前行、相互扶持的瞬间,记录机器被暴雨打湿后紧急调试的细节,甚至通过直播实时展现“台风眼过境时的平静”“强风卷起海浪拍打岸边”的画面。这些“带着风雨气息”的记录,都是珍贵的气象素材。既让公众直观感受极端天气的威力,也展现了气象工作者的专业与坚守,打破了“气象数据只是数字”的冰冷印象。
国省联动 台网直播强化立体矩阵
针对台风过程,9月23日-25日,全媒体业务中心联合广东省气象服务中心、阳江市气象局、恩平气象局、湛江市气象局、吴川市气象局和海陵实验区气象局等启动直播《向风而行 追踪“桦加沙”》,实时跟进“桦加沙”最新预警和风雨实况,分析师深度解读台风发展态势,强化科普防御,为公众科学防灾避险提供最前沿的参考,实现了“科普破圈”。
直播中充分利用前方记者手机随时拍摄的短视频,在迅速展现现场情况的同时,极大丰富了节目内容,提升了直播的节奏感;针对网友问题增强专家伴随式互动,有力提升服务效果,累计流量超3950万。其中24日增设台网并机直播,时长一个半小时,包含多次与追风小队的现场连线,强化互动性。
直播凭借“资源统筹力+多端传播力+实时互动性”,打破单一媒体的传播局限,将追风小队“向风而行”的硬核行动转化为观众可“触摸”的沉浸式体验,通过“全域覆盖、实时参与、技术赋能”,让“在场感”从“视觉冲击”升级为“情感与认知的深度介入”。有网友在直播中留言:“丈量风暴边界 守护万家灯火”,温暖了每一个气象人。
追风小队在追击“桦加沙”过程中的每一次出击、每一个镜头、每一篇报道,都已内化成了中国天气的品牌价值。他们在狂风呼啸、暴雨倾盆中坚守岗位,用镜头和责任担当记录下台风的肆虐,以及各地各部门和民众积极应对台风的真实场景。无论是沿海地区的防风加固工作,还是人员转移安置的有序进行,都通过全媒体平台及时传递给广大受众,构成了公众对这场灾害最深刻的记忆底稿。向风而行!致敬每一位在风雨里前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