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司长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中国气象学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前,高鲁、蒋丙然、竺可桢等气象学家发起成立中国气象学会。自此,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组织起来,以集体智慧服务国家、服务社会,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中国气象学会目前已设立38个学科委员会和6个工作委员会,基本实现了对全行业主要单位和学科领域的全覆盖,已成为我国气象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团体之一。气象传播专业委员会作为凝聚全国气象传播领域人才的专业团体,一定要充分发挥好专委会的平台作用,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研讨,深挖气象服务潜能,围绕供给侧改革,在气象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方面做好产品的创新。
罗兵总经理代表华风集团对与会的领导、嘉宾表示欢迎。他指出,当前,政府、公众和国民经济各行业对气象服务多样化、精细化的需求更加迫切,新的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媒体融合步伐加快。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中,气象媒体传播与服务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一定要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按照中国气象局提出的“三个高水平”、“三个高质效”来抓工作落实,才能在全面加快气象高质量发展中有所作为。
数智时代,媒体融合已从“相融”走向“深融”的新阶段,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都在不断创新,气象服务的形态不断变化、气象内容的范畴不断延展、气象服务的应用场景不断变化,如何更好地将气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在主题报告环节,8位行业精英和专家学者交流分享他们的实践和思考。
杨乘虎:《书写大国气象—媒体深融进程中的气象传播与气象服务创新》 卢迪:《数智时代技术赋能气象传播融合创新》
首先,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杨乘虎副院长以《书写大国气象----媒体深融进程中的气象传播与气象服务创新》为题,从需求变化、路径变化、内容变化的角度来全面阐释气象融媒服务的“变”与“新”;来自中国传媒大学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卢迪女士则以《数智时代技术赋能气象传播融合创新》为题,来分析什么是数智时代?何时开始?数智时代和其他时代的本质区别?数智时代气象传播的创新方向是什么?如何在先进技术的趋动下,发展传媒“新质生产力”。
在业界专家分享之后,来自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天气品牌运营科学顾问陈云峰、华风集团全媒体运营中心副主任董丽丽、华风集团副总工程师、创新研究院院长、风云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钻、中国气象局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段昊书、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主任查贲、华风集团全媒体业务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张亚非等分别围绕节气文化的传承及开发、气象服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在气象影视领域的应用、坚持技术赋能、全媒体业务流程重塑、联动互动统筹资源、“中国天气”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等方面分享了创新实践。
陈云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及气象服务融合创新》 董丽丽:《中国天气品牌节气赋能与动态传播》
陈钻:《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在气象影视领域的应用》 段昊书:《构建气象宣传科普全媒体传播体系》
查贲:《浙江全媒体气象服务探索与实践》 张亚非:《融合聚变 创新引领—“中国天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践分享与思考》
整场论坛精彩纷呈,会场座无虚席,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今后,气象传播专业委员会将充分发挥专委会职能,在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的指导下,在华风集团的支持下继续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加强部门内外交流合作,共同推进气象传媒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撰稿:段京蕾 摄影:孙维 审核: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