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华风动态 > 华风动态

关注气候变化 创新科普表达——天译科技世界气象日媒体服务精彩纷呈

发布时间:2024-05-09

 

结合2024年世界气象日主题,天译科技在线上推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媒体服务产品,在线下走进幼儿园,传播、科普气候变化知识和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等,引导公众关注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站在气候变化最前线。天译科技世界气象日宣传科普服务获得中国气象局职能司、网友的好评。

一、高质量完成中国气象局世界气象日系列宣传任务

按照相关上级单位要求,天译科技全力保障完成了中国气象局323世界气象日启动仪式的全媒体直播及中国气象局世界气象日主题宣传片的策划、制作工作。

其中,在局办公室、国际司、科技司、减灾司等职能司、华风集团办公室的指导下,以及气候中心、气科院、宣科中心等业务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历时近两个月,圆满完成了主题宣传片的制作。全片紧扣“气候行动最前线”这一主题立足国际视野,从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传递全球气候行动的迫切需要;通过气候变化基础研究、积极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总体部署和行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深度参与气候变化国际治理,深度参与IPCC评估进程和未来机制建设、抓住适应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气候变化“大科普”等方面展示气象部门的气候变化行动,提醒人们关注气候变化,从而提高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

主题宣传片上线后,获得中国气象局职能司、网友等的好评,在中国天气各端浏览量8万多次;同时被多地气象局微信视频号、抖音号转发,有效宣传了世界气象日主题。

 

 

二、推出重磅大数据图文策划 央视《晚间新闻》全文采用

318日开始,中国天气网就启动世界气象日报道工作,进行预热。截至324日中国天气网共计发布3.23世界气象日相关图文资讯报道16篇,上线服务专题《2024世界气象日·气候行动最前线》,以数据新闻、政策解析、气候科普、动态百科、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全面阐释气象日主题,直面气候变化事实,展示各个层面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以及各地气象日丰富多彩的活动。

结合世界气象日主题,中国天气网推出重磅策划《73年大数据看中国冷暖之变 “全球沸腾”时代已至该如何应对?》,全面梳理1951-202373年间我国气温大数据,直观展示我国极端冷暖事件发生规律,深入解读其背后深层的气象原因。22日上线后,被CCTV-1晚间新闻栏目全文采用,播出时长超6分钟,光明网、网易新闻、中国经济网、封面新闻、京报网、齐鲁晚报网、扬子晚报网、西部网、海报新闻等数十家媒体转载。微博端,被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大河网、江西新闻广播等多家蓝V帐号以及多家气象部门帐号转发。中国天气各平台阅读量近60万。

 

中国天气网微博微信端围绕世界气象日主题及时进行解读,发布科普、各地活动等内容31条,总阅读量超112万。微博端策划两个九宫格产品图,呼吁公众主动参与到气候行动中来。重点运营#323世界气象日##绿色倡议我们在行动#等话题,新增话题阅读量近500万。

三、趣味街采科普气候知识 联合5地直播探秘气象博物馆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行动最前线”,旨在呼吁你我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应对气候变化的倡议已经提出很多年了,普通人对于它的认知究竟有多少呢?中国天气在街头进行一系列有趣的采访,看看大家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到底有多深,同时也对受访者和视频观看者进行了相应的科普。街采系列短视频共计发布6条,总观看量超过20万。

结合今年气象日的主题,中国天气新媒体以探索气候变化为背景,联合上海、江苏、安徽、云南、浙江舟山的记者实探气象博物馆,一同追寻气候变化留下的轨迹。直播时长1.5小时,直播平台覆盖央视频、中国网、抖音、快手、微博等20余家主流媒体,观看量80余万。

四、线下科普讲座走进幼儿园 拓展科普新赛道

 

除基于网络平台传播的媒体产品外,天译科技员工开展线下科普,拓展科普新赛道。322日,中国天气气象分析师王伟跃走进中国气象局幼儿园,给200多名小朋友带来一场妙趣横生的科普讲座。气象分析师王伟跃身着明朝服装,带着微缩版立体故宫,解密故宫里的气象密码,向小朋友们解读古建筑、文化、物候和气象要素的关系。同时,王伟跃围绕今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气候行动最前线,科普极端天气、气候变暖的危害,引导小朋友们关注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行节约用水、低碳出行、植树造林等具体举措,树立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理念。

本次科普讲座气氛活跃、互动热烈,获得中国气象局幼儿园师生的高度认可。

 

气候变化所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已成为“新常态”,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天译科技今后将继续发挥在媒体产品策划制作、气候大数据挖掘、全媒体推广传播等方面的人员和平台优势,推出更多线上科普作品,开展线下各类活动,助力公众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促进更多行业了解气候变化、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共同守护家园安全、人民安康。

 

                                   (文:张慧媛 审核:陈萌、张寅伟)

相关新闻动态